赤崁村之倒掛仔滬為一口
單滬房石滬,位於
赤崁村西北面海域的
潮間帶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9年7月30日(農曆6月28日,天氣晴,無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發現倒掛仔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無明顯嚴重崩塌處,不論是現勘或進行空拍攝影滬形皆清晰可見。2019年10月25日(農曆9月27日,天氣晴,大風),離島出走團隊進行第二次現勘時,發現
滬房內有
魟魚,
滬房的滬體上有附著石蚵,
滬主分享偶爾至石滬捕魚累了就會敲來新鮮現吃。團隊也於當日深入訪談
滬主之一楊和成,得知倒掛仔滬早期漁獲豐富,除了供家中食用,更有多餘的漁獲能販售,因此當地有「一份倒掛仔,可以養一家」的俗諺。據
滬主楊和成所述,印象中最多漁獲的一次有約70尾
紅甘(一尾2、3公斤)與約30斤的
柔魚。
-
倒掛仔滬最後一次向澎湖縣政府申請漁業權執照是民國93年至98年(2004年至2009年),相關持股人份數也清楚記載(請參閱下圖),時至今日,雖然石滬已普遍不受重視,但近幾年倒掛仔滬仍不時有魚群入滬的紀錄,且
滬主楊和成、楊麗珠等,依然會按照當初沒落前的滬鬮進行
巡滬,甚至會將一年的
巡滬日期記錄在日曆上(滬流)提醒自己。
-
另外,本團隊於空拍倒掛仔滬時,發現左
伸腳有多處崩塌缺口,原以為是自然因素導致,後經
滬主楊和成解釋,該缺口處是這幾年他自己雇人搬動石塊所致,起因是倒掛仔滬內部砂砱淤積嚴重,甚至快與滬堤等高,幾乎喪失留魚功能,迫於無奈,只好挖深左
伸腳其中6個位置,希望增加海水交換以求砂砱流出、魚群入滬。
-
倒掛仔滬對於澎湖石滬自主保存上來說,是具代表性的石滬之一,除了滬體完整,現今還是會有後代輪流去
巡滬與進行小型修繕,實屬難得。未來將進行更詳盡的文史調查並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,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受訪人:楊麗珠女士、楊和成先生,皆為
滬主後代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赤崁村為白沙郷的一個大村,
赤崁村北面海域有廣大的
潮間帶,建滬的地理條件相當優越,小
赤崁村因地緣關係,其海洋產業活動也多集中於此地,故其石滬漁業發展甚早。於「
澎湖紀略」(西元1767年)中,在乾隆29年(西元1764年)時,
赤崁澳有徵收小滬四口之稅,可見
赤崁村石滬漁業早在清朝以前。大正四年(西元1915年)台灣總督府檔案的資料中,有申請漁業執照的石滬共13口。
-
赤崁村北海以航道分為頭前坪(東邊的
潮間帶)和後壁坪(西邊的
潮間帶)兩區。
-
後壁坪共有12口滬皆屬
赤崁村所有,股份大多分為6至8份,除倒掛仔滬、
西樵仔滬、
半洋仔滬、
下溝扦滬等石滬仍使用中,其餘已多傾圮。
-
頭前坪有八口石滬,其中的三目仁孔滬、倒凸仔滬、
新滬仔滬、潭仔滬、東邊滬為小
赤崁村所有;半流仔滬、後滬、東萬金滬則歸大
赤崁村,除了東萬金滬外,其餘的大多已無人
巡滬。
-
險礁嶼則有三口石滬,屬
赤崁村的
大赤崁林姓、
大赤崁鄭姓、
大赤崁謝姓、
大赤崁陳姓、
大赤崁涂姓等十大姓所共有,目前皆已傾廢。另有一個東南滬,在光復(西元1945年)前曾向日本人提出申請,但未動工。
-
頭前坪的半流仔滬建於200年前,可能是
赤崁村最早的滬。東萬金滬、後壁坪的
新滬也都早在150年前建滬,光復(西元1945年)前漁獲最好的石滬是倒掛仔滬,有「一份倒掛仔,可以養一家」的俗諺,如今,這一些往日養家活口的石滬都已漸漸走入夕陽,撫今追昔,除了感傷之外,總有說不出的無奈。但願劫後餘生的海洋,在經過一番「道德勸說」的掙扎後,能有早日復甦的一天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