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寮村長岸尾滬為一口
單滬房石滬,緊鄰
後寮村月眉滬,此兩口石滬有漁場重疊之情形,但
滬主並非同一人,詳細原因有待田調考證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7日(農曆7月28日,天氣晴,無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發現長岸尾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無明顯崩塌處,不論是現勘或進行空拍攝影,滬形皆清晰可見。至於石滬沒落原因,尚需擇日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。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後寮村石滬大抵建造於
清領時期,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,石滬總數共有32個,排名全澎湖縣第四、
弧形石堤共7個,集中於
後寮村西南方的長岸一帶,
單滬房石滬25個,其中超過300公尺的共16口石滬。
-
除了洲仔頭滬、深滬、白沙滬、鸚哥礁滬位在
後寮村土地公嶼附近,離村落較遠,必需乘船抵達以外,其餘皆分佈於
後寮村北海沿岸(共計25口石滬)或
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沿岸(
應世滬、
溝口滬、
蔡窗溝滬等三口石滬)。
-
石滬的建造,以現有持股人姓氏推測,應以血緣的組合為基礎,地緣次之,鮮少與村廟有關。股份數一般都在3至5份之間,最多僅7份,與
吉貝村相較下顯得單純許多,可能係當初建築石滬時所動員的人力、財力、工時都較為儉省,再加上台灣光復(西元1945年)後,漁獲愈來愈差,
滬主又多離鄉,產權未向下延伸,也因此更混沌不明。
-
目前
後寮村石滬較完整的僅有9口,部份倒塌的17口,消失散形的6口,有人巡的石滬少之又少。
後寮村北海沿岸以長岸尾滬的漁獲為最佳,
後寮村南面海則以
溝口滬的漁獲為最盛。
-
漁獲以
丁香魚、鰹魚(
煙仔)、象耳(
臭肚魚)、
柔魚為主。
巡滬由持股人協商,每人輪流一天,並以日曆本記載,若潮水已漲,
滬主未到,其他人才可以入滬捕魚,違反規約者輕則歸還漁獲,重則可能被毆。
滬主若握有
日據時代的「許可證」,就可根據石滬的漁獲量配發粗鹽煮魚。
後寮村北面長久以來為軍事演習炸射區,對石滬有著長久的威脅,建燈塔、碼頭改變水流,採
拾螺貝等影響甚大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