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oneweir.info
|澎湖石滬資訊平台
×
查詢
關於我們|
About Us
澎湖石滬地圖|
Map of Stoneweirs
石滬旅遊|
The Themed Tours of the Stone Weirs
──
單點行程
The Themed Tours
──
教育課程
The Marine Education
石滬知識|
The Knowledge of the Stone Weirs
──
石滬用語
The Terminology of the Stone Weirs
──
石滬結構
The Structures of the Stone Weirs
──
石滬工法
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Stone Weirs
──
石滬發展
The Development of Stone Weirs
──
石滬諺語
The Proverbs about Stone Weirs
石滬紀錄|
The Records of the Stone Weirs
──
弧形滬
The Arc Stone Weir
──
單滬房石滬
The Single Pool Stone Weirs
──
複數滬房石滬
The Multiple Pools Stone Weirs
──
未辨識石滬
The Unidentified Stone Weirs
臉書專頁|
Facebook
離島出走官網|
isle.travel
返回首頁
石滬紀錄
The Records of the Stone Weirs
子分類清單
全部
All
弧形滬
|163
The Arc Stone Weir
單滬房石滬
|161
The Single Pool Stone Wei...
複數滬房石滬
|21
The Multiple Pools Stone ...
未辨識石滬
|44
The Unidentified Stone We...
以下為
「石滬紀錄」
之資訊列表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躐坪(橽坪)
Tha̍p-pêⁿ
通梁村躐坪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、後寮村、通梁村的石滬群,而躐坪滬在離岸最遠處的淺坪區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21日(農曆8月12日,天氣晴,微風⋯
通梁村躐坪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、後寮村、通梁村的石滬群,而躐坪滬在離岸最遠處的淺坪區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21日(農曆8月12日,天氣晴,微風⋯
區域
───通梁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過溝
Kòe-kau
通梁村過溝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伸腳橫跨深溝,故名過溝滬,其位於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、後寮村、通梁村的石滬群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微風)⋯
通梁村過溝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伸腳橫跨深溝,故名過溝滬,其位於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、後寮村、通梁村的石滬群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微風)⋯
區域
───通梁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過籃潭(菓林潭)
Kòe-nâ-thâm
通梁村過籃潭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通梁漁港旁的潮間帶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無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通梁村過籃潭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形體。至於石滬詳⋯
通梁村過籃潭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通梁漁港旁的潮間帶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無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通梁村過籃潭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形體。至於石滬詳⋯
區域
───通梁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高尾仔
Koân-bóe-á
通梁村高尾仔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通梁大崎頭尾旁的潮間帶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7日(農曆7月28日,天氣晴,無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發現通梁村高尾仔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其右伸腳連接著通梁村⋯
通梁村高尾仔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通梁大崎頭尾旁的潮間帶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7日(農曆7月28日,天氣晴,無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發現通梁村高尾仔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其右伸腳連接著通梁村⋯
區域
───通梁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高頂
Koân-téng
通梁村高頂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、後寮村、通梁村的石滬群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無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通梁村高頂滬⋯
通梁村高頂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、後寮村、通梁村的石滬群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無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通梁村高頂滬⋯
區域
───通梁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低勢仔尾
kē-sì/sī-á-bué
吉貝村低勢仔尾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地勢較低,且位於該處石滬群的尾端,故名為「低勢仔尾」或「低序仔尾」,低勢仔尾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,且部分左伸腳與左滬彎已被掩埋而消失⋯
吉貝村低勢仔尾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地勢較低,且位於該處石滬群的尾端,故名為「低勢仔尾」或「低序仔尾」,低勢仔尾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,且部分左伸腳與左滬彎已被掩埋而消失⋯
區域
───吉貝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低開礁
Kē-khui-ta
吉貝村低開礁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名為「開礁」的礁岩旁,且地勢較低,故名為低開礁滬,低開礁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,左滬彎則被掩埋,右伸腳也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⋯
吉貝村低開礁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名為「開礁」的礁岩旁,且地勢較低,故名為低開礁滬,低開礁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,左滬彎則被掩埋,右伸腳也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⋯
區域
───吉貝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倚滬頭窟仔
Uá-hōo-thâu-khut-á
吉貝村倚滬頭窟仔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較深的水窟上,且位置靠近倚仔滬旁,故名為倚滬頭窟仔,倚滬頭窟仔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。 過去文獻多將此滬紀錄為「偎滬頭窟仔」,但依⋯
吉貝村倚滬頭窟仔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較深的水窟上,且位置靠近倚仔滬旁,故名為倚滬頭窟仔,倚滬頭窟仔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。 過去文獻多將此滬紀錄為「偎滬頭窟仔」,但依⋯
區域
───吉貝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內溝
Lāi-kau
吉貝村內溝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沿岸附近的深溝內側,故名為內溝滬,內溝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無明顯崩塌處。 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18⋯
吉貝村內溝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沿岸附近的深溝內側,故名為內溝滬,內溝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無明顯崩塌處。 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18⋯
區域
───吉貝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內滬
Lāi-hōo
吉貝村內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外滬的內側,故名為內滬,內滬的滬房與右伸腳緊貼著外滬的左伸腳,內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,且滬內具有一個疑似腳路構造的殘跡。 內文編撰|⋯
吉貝村內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建在外滬的內側,故名為內滬,內滬的滬房與右伸腳緊貼著外滬的左伸腳,內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出有經人為排列的石塊殘跡,且滬內具有一個疑似腳路構造的殘跡。 內文編撰|⋯
區域
───吉貝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前新填的
Sin-thiân--ê
吉貝村前新填的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較晚期所建造,名為「新填的」,又因吉貝村有三口同名為「新填的」的石滬,為作區分而加上方位識別,故名為「前新填的」或「南新填的」。前新填的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⋯
吉貝村前新填的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較晚期所建造,名為「新填的」,又因吉貝村有三口同名為「新填的」的石滬,為作區分而加上方位識別,故名為「前新填的」或「南新填的」。前新填的滬的滬體幾近消失,僅勉強看得⋯
區域
───吉貝村
石滬紀錄
單滬房石滬
印仔跤
In-á-kha
吉貝村印仔跤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印仔跤滬的左伸腳建在名為「印仔」的礁岩上,故名為印仔跤滬,印仔跤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僅左伸腳崩塌嚴重,在左伸腳還有一條腳路構造的殘跡。 依「澎湖的石滬」一書所載,印仔⋯
吉貝村印仔跤滬是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印仔跤滬的左伸腳建在名為「印仔」的礁岩上,故名為印仔跤滬,印仔跤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僅左伸腳崩塌嚴重,在左伸腳還有一條腳路構造的殘跡。 依「澎湖的石滬」一書所載,印仔⋯
區域
───吉貝村
目前顯示第
253-264
則資訊(共389則)
第
22
頁
Copyright ©離島出走|All rights reserved.
© COPYRIGHT isle.travel
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