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分類石滬  
通梁村過溝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
過溝

Kòe-kau

石滬健康度

 369 / 208 
總督府檔案
煙仔臭肉烏賊其他雜魚
澎湖的石滬
紅甘丁香柔魚
規格資訊
滬房長度|20公尺( 136座 ⁄ 第132名 )石滬總長|170公尺( 266座 ⁄ 第175名 )左伸腳長|50公尺( 133座 ⁄ 第120名 )右伸腳長|100公尺( 135座 ⁄ 第95名 )

通梁村過溝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因伸腳橫跨深溝,故名過溝滬,其位於後寮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後寮村通梁村的石滬群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微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過溝滬的滬體幾近崩塌,僅勉強看得出形體。未來將進行詳盡的文史調查並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,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通梁村為白沙鄉最西邊的一個村,三面臨海,北岸因離村落較遠,由後寮村盤踞建滬,故通梁村的石滬大都建造於村西側、村南側的海域。通梁石滬大多建於清朝時代單滬房石滬22口,弧形石堤11口,合計33口,為澎湖縣石滬總數第三的大村。
-
村民俗稱的內港係指三十人公廟的澎湖內灣海域,在此海域內共有通梁村民建造的7口滬,與後寮村的3口滬,瓦硐的北面3口滬各據地盤、相擁相依。南面海即通梁活動中心以南的海域,由北而南縱列相隨計有6口。跨海大橋沿線下方,包括大礁、連礁附近共有11口,均在建橋時全毀。另外在通樑龜山南北附近計有9口,多屬於鄭氏家族(通梁鄭姓)。
-
建滬時,由親戚或好友集資合力興工,每人負責一段,修滬時,各人負責自己的部份,巡滬時,按持股份數每人一日照輪,漁獲以丁香、竹午(紅甘)、柔魚為主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通梁村過溝滬的漁業免許狀記載事項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5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甲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通梁村過溝滬的漁業免許狀記載事項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5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甲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通梁村過溝滬的府報公告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5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甲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通梁村過溝滬的府報公告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5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甲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通梁村過溝滬的復命書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6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乙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通梁村過溝滬的復命書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6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乙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通梁村過溝滬的特別漁業免許願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7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丙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通梁村過溝滬的特別漁業免許願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7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丙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通梁村過溝滬的漁場見取圖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7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丙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通梁村過溝滬的漁場見取圖,收錄於典藏號00005947001,石滬漁業免許(郭元外百七十七名),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丙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此張影像中有三口石滬,左下為通梁村躐坪滬,右下為通梁村過溝滬,上方為通梁村船頭滬。
影像分類石滬群  
此張影像中有三口石滬,左下為通梁村躐坪滬,右下為通梁村過溝滬,上方為通梁村船頭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此張影像中有三口石滬,由上至下依序為,通梁村躐坪滬、通梁村過溝滬、通梁村船頭滬。
影像分類石滬群  
此張影像中有三口石滬,由上至下依序為,通梁村躐坪滬通梁村過溝滬通梁村船頭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通梁村過溝滬位於後寮村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、後寮村、通梁村的石滬群。
影像分類石滬群  
通梁村過溝滬位於後寮村三十人公廟的內灣潮間帶,此處包含瓦硐村後寮村通梁村的石滬群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