隘門村之南塭仔滬為一口
單滬房石滬,因位於
隘門村南塭仔旁,故稱南塭仔滬,是
隘門村唯一的一口石滬,已廢棄多時,2016年經
紅羅村石滬匠師工班修復,目前
滬門、右
伸腳、右
魚井、右
滬彎、
滬房右半部已修復完成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9年7月12日(農曆6月10日,天氣晴,微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從影像中可以發現南塭仔滬原本的左
滬彎殘跡頗具規模。未來將進行詳盡的文史調查並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,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隘門村東部的海域幾乎都是砂質底,並不適合建造石滬,在
林投村沙灘的西南側防波堤外稍見礁石,
隘門村民洪教訓、洪光輝、洪相近等人於民國39年(1950年)在此造南塭仔滬,屬280公尺長的
單滬房石滬,因漁獲量不佳,於民國55年(1966年)放棄此滬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-
南塭仔泛指
隘門村沙灘攔沙堤以北、船仔塢頭以南、南塭仔石滬(含石滬)以西的區域,因本地稱海岸邊的露出礁岩為塭仔,及此處位於聚落南端,故稱石滬及附近區域為「南塭仔」。石滬因地而命名為南塭仔,該滬坐東向西,為洪相近、洪教訓、洪光輝等人於民國39年(西元1950年)疊砌而成,屬280公尺長的
單滬房石滬,主要捕捉笨仔魚(大煙魚、卓鮶魚)、竹午魚(
紅甘魚)等魚類,然因漁獲量不佳,而於民國55年(西元1966年)廢用。
隘門村先民也有「南塭仔無蓋,為何不去跳」的俗諺。
-
資訊引用|臺灣地名辭書(卷六)澎湖縣,郭金龍,2002
-
2016年獲核定經費333萬3,333元(文化部300萬元,縣配合款33萬3,333元)辦理澎湖世界遺產潛力點跨域整合計畫,進行七美鄉
雙心石滬、
鎖港里紫微宮前石滬及
隘門村南塭仔石滬之修復。
-
資訊引用|第18屆第5次定期會施政報告,澎湖縣政府,2017年6月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