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分類石滬  
二崁村大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
大滬

Tōa-hō'

石滬健康度

 369 / 208 
滬房滬門伸腳滬彎魚井腳路岸仔內櫃滬牙滬碇石階
南55度西
總督府檔案
臭肚烏賊其他雜魚
澎湖的石滬
紅甘臭肚石斑鯊魚青嘴
宮廟( 2份 )
陳雅1/2(三房)、一房、二房、四房1/2
規格資訊
石滬總長|320公尺( 266座 ⁄ 第93名 )

二崁村之大滬為一口弧形滬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9年8月2日(農曆7月2日,天氣陰,微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發現二崁村大滬的滬體幾近崩塌,僅剩殘跡,右滬堤旁有一條石堤殘跡,疑似岸仔構造。未來將進行更詳盡的文史調查並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,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二崁碼頭東南側。為二崁村民共有石滬,任何村民都可以到這裡捕魚。
-
資訊引用|池東國小百週年校慶專輯,陳仁和,2006
-
二崁村凱仔往南之山丘稱為崎滬崎頭,其東邊潮間帶稱之為崎滬坪,在此範圍興築之石滬稱為大滬。
-
資訊引用|臺灣地名辭書(卷六)澎湖縣,郭金龍,2002
-
二崁村自始祖延益公開始就陸續建造石滬,最盛的時期共有龜腳滬、烏崁頭滬、後彎仔滬、大滬、舊滬,共五口,大滬為二崁全村共有(三房佔1/2石滬股份,一、二、四房合佔1/2石滬股份),其它四個分屬於四個房。直至日據時代後(約1945年後),由大房祖先出資延聘吉貝島石滬匠師建成新滬,建造工期為期五年。夏天漁獲以青嘴石斑為主,冬季時常有鯊魚臭肚、竹午(紅甘)漁獲。石滬漁獲是二崁村極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,而近年來,毒魚漁法猖獗,跨海大橋建橋所造成的水文改變嚴重地影響石滬的漁獲量,除舊滬新滬外,大多已經傾圮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二崁村大滬的漁業免許狀記載事項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二崁村大滬的漁業免許狀記載事項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二崁村大滬的府報公告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二崁村大滬的府報公告案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二崁村大滬的復命書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二崁村大滬的復命書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二崁村大滬的特別漁業免許願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二崁村大滬的特別漁業免許願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二崁村大滬的漁場見取圖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分類臺灣總督府檔案  
二崁村大滬的漁場見取圖,收錄於典藏號00006426001,顏柱外漁業免許狀交付(澎湖廳),大正六年(1917年)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八卷
影像來源|國史館臺灣文獻館。
二崁村大滬緊鄰二崁舊港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二崁村大滬緊鄰二崁舊港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二崁村大滬緊鄰二崁舊港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二崁村大滬緊鄰二崁舊港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二崁村大滬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二崁村大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二崁村大滬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二崁村大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二崁村大滬的右滬堤旁有一條石堤殘跡,疑似為岸仔構造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二崁村大滬的右滬堤旁有一條石堤殘跡,疑似為岸仔構造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二崁村大滬緊鄰二崁舊港,有一開口,不確定為自然倒塌或人為所致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二崁村大滬緊鄰二崁舊港,有一開口,不確定為自然倒塌或人為所致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二崁村大滬的右滬堤旁有一條石堤殘跡,疑似為岸仔構造。
影像分類岸仔岸仔是什麼?  
二崁村大滬的右滬堤旁有一條石堤殘跡,疑似為岸仔構造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