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德里塭仔東滬為一口
弧形滬,因位於
五德里雞母塢塭的東方,故名塭仔東滬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19日(農曆8月10日,天氣晴,無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發現塭仔東滬的滬體結構完整,右滬堤與
五德里塭仔西滬左滬堤相連接。至於石滬沒落原因,尚需擇日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。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五德里(舊名
雞母塢)是馬公市人口較少的一個里,位在
澎南內海的南側,與
石泉里、
前寮里遙遠相望。台灣師大地理系陳憲明教授對
五德里的石滬有過詳實的調查報告。根據1917年澎湖的漁村調查記載當時的石滬有7口,1930年的水產基本調查則只有4口石滬的記錄,可見此地石滬產業早就每下愈況。從吳永喜、歐陽願、歐福蔭、歐陳妹等報導人得知
五德里共有石滬9口,分佈於
五德里雞母塢北側沿岸及岸北塭仔礁(
雞母塢塭)的東西二側。其中
小見滬、
角帶滬、塭仔東滬、
塭仔西滬、
跛滬等五口石滬為
五德里村廟威靈宮的公產;
大城滬、小滬、後壁滬、大崙滬等四口石滬為歐姓、
五德吳姓等村民的私產,但現在均已傾圮廢置。此九口石滬均屬300公尺以下的
弧形石堤。
-
每年農曆三月三日下午,一批由「入丁簿」上輪序的20名頭家到
五德里公廟集合,分4組抽韱決定5口公有石滬的
巡滬權及維修權。捕魚權採4日一輪,每日一組5名擁有五口公有石滬的
巡滬權,維修管理責任則每組負責一個固定的石滬一年內的修管事宜。
-
五德里民有一項較特殊的
巡滬權公約,當塭仔門滬的潮水尚未退乾時,別人不可入滬捕魚,若潮水完全退乾而
滬主尚未到石滬,就形同放棄,他人方可入滬捉魚。近年來因為漁源枯竭,除了五口公有石滬保存尚屬完整外,四口私有石滬已有倒塌情形,
巡滬的人也少了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-
目前馬公市
澎南區各里的公廟都設有「公司」或「委員會」等組織,來管理廟務,他們除了負責廟內的行政工作和財務外,同時也扮演著解決里內重大事件的角色,主導該社里重大的公共工程建設及公共財產,如廟宇修建、定置網出租等漁業合作事宜。
-
「公司」也稱為鄉老會,是一種常設性的社群組織,大都由「鄉老」、「頭家」、廟祝及福官頭(又稱「桌頭」)、小法、乩童等神職人員所組成。
-
公司的主事者「鄉老」及「頭家」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才能出任,而且還要經過推舉或擲筊請示神意。以
五德里為例,男孩一出生就要「入丁」,每年交丁口錢三佰元。滿20歲後可以出任「頭家」,20歲到50歲的入丁者,每年依照入丁名冊的順序,選出20名的頭家。頭家每年需交兩佰元的公廟香油錢,並分成5組分別在公廟5尊神明的聖誕日,輪流準備牲禮為神明祝壽。每年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誕辰祭祀後的下午,20名頭家便在廟前集合,分成4組,抽滬鬮決定屬於公廟的五口石滬下一年的捕魚權及維修責任。
-
資訊引用|
澎南區文化資源集錦,澎湖縣政府,19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