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分類石滬  
通梁村嶺仔尾滬,建在淺水區與深水區的交界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
嶺仔尾

Niá-á-bóe

石滬健康度

 369 / 56 
滬房滬門伸腳滬彎魚井腳路岸仔內櫃滬牙滬碇石階
南85度東
澎湖的石滬
紅甘丁香柔魚
血緣( 不明 )
張義男等6人所有
規格資訊
滬房長度|80公尺( 136座 ⁄ 第48名 )石滬總長|450公尺( 266座 ⁄ 第46名 )左伸腳長|150公尺( 133座 ⁄ 第68名 )右伸腳長|220公尺( 135座 ⁄ 第31名 )

通梁村之嶺仔尾滬為一口單滬房石滬,位於通梁漁港與通梁村汕尾之間潮間帶最遠處,淺水區與深水區的交界,鄰近跨海大橋吼門水道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6日(農曆7月27日,天氣晴,微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嶺仔尾滬除了右滬彎已成殘跡之外,尚稱完整,且近年來與相臨的豎風滬依然有少量捕撈漁獲(紅甘魚)的紀錄。另外,嶺仔尾滬有一特別之處是,其右伸腳靠近滬房處有一條向外延伸的短石堤,形似滬牙,據滬主所述,該短石堤是為方便船隻停靠。至於石滬詳細沒落原因,尚需擇日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。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通梁村為白沙鄉最西邊的一個村,三面臨海,北岸因離村落較遠,由後寮村盤踞建滬,故通梁村的石滬大都建造於村西側、村南側的海域。通梁石滬大多建於清朝時代單滬房石滬22口,弧形石堤11口,合計33口,為澎湖縣石滬總數第三的大村。
-
村民俗稱的內港係指三十人公廟的澎湖內灣海域,在此海域內共有通梁村民建造的7口滬,與後寮村的3口滬,瓦硐的北面3口滬各據地盤、相擁相依。南面海即通梁活動中心以南的海域,由北而南縱列相隨計有6口。跨海大橋沿線下方,包括大礁、連礁附近共有11口,均在建橋時全毀。另外在通樑龜山南北附近計有9口,多屬於鄭氏家族(通梁鄭姓)。
-
建滬時,由親戚或好友集資合力興工,每人負責一段,修滬時,各人負責自己的部份,巡滬時,按持股份數每人一日照輪,漁獲以丁香、竹午(紅甘)、柔魚為主。
-
嶺仔尾滬為全長450公尺的單滬房石滬,位於通梁村南面海內最遠處,在約50多年前(約西元1949年)才建造完成,也是通梁村最年輕的一口石滬,其漁獲量與上述豎風滬一樣,是最被看好的一口滬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通梁村嶺仔尾滬,建在淺水區與深水區的交界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通梁村嶺仔尾滬,建在淺水區與深水區的交界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通梁村嶺仔尾滬的滬房,除了具有右魚井,在右伸腳也有一條向外的短石堤,據滬主所述,是為方便船隻停靠。
影像分類滬房滬房是什麼?  
通梁村嶺仔尾滬的滬房,除了具有右魚井,在右伸腳也有一條向外的短石堤,據滬主所述,是為方便船隻停靠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通梁村嶺仔尾滬。
影像分類滬房滬房是什麼?  
通梁村嶺仔尾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通梁村嶺仔尾滬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通梁村嶺仔尾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