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硐村之半耳滬為一口
複數滬房石滬,正對
瓦硐村漁港,滬體規模龐大,共有三個
滬房構造,有兩個
滬房相疊,型式類似七美島的
雙心石滬,從空拍角度觀看其石滬造型極為壯觀與特殊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9月11日(農曆8月2日,天氣晴,無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半耳滬滬體嚴重崩塌,石塊散落在周遭,左
滬房、
伸腳與
滬彎崩塌情形較為嚴重,幾近消失。當天調查時有一漁民在左
滬房內
巡滬,另一漁民在左
滬房外側釣魚。至於石滬詳細沒落原因,尚需擇日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。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瓦硐村西邊的海域屬於澎湖內灣的東北部,沿岸珊瑚礁棚林立,沿著2公尺的等深線,
瓦硐村民自瓦硐漁港北側、漁港西側、草嶼西側,一直到鎮海村白沙海園西南方的港墘邊陸續建造了八口石滬。
-
除了
伴滬建於日據時代,其它七口石滬皆建於清朝時代。八口石滬中,半耳滬、
雙江仔滬、
伴滬、
月眉滬、
崎爪滬等五口是雙
滬房石滬,除了
雙江仔滬長350公尺較小型外,其它四口皆屬於600公尺以上的大型石滬,在全澎湖縣27口雙
滬房石滬中分居第二、四、五、八名,就村、郷、縣的佔有率說來,可都是鰲頭獨佔,也是
瓦硐村滬最大的特色。
-
瓦硐村大滬、水仔尾滬、大滬尾滬三口
單滬房石滬也非弱者,全屬近400公尺以上的大型石滬,其中的
瓦硐村大滬全長960公尺,在全澎湖縣
單滬房石滬中僅次於
赤崁村新滬,中西村坪仔滬而搶居第3大。綜合言之,
瓦硐村石滬都規模頗俱,是個不折不扣的「大滬村」。
-
半耳滬的左
滬房呈雙心形狀,除了七美鄉膾炙人口的
雙心石滬外,這裡也有另一個大小相若的造型。半耳滬的股份集中於呂姓(瓦硐呂姓)、許姓(瓦硐許姓)。
雙江仔滬、大滬尾、
崎爪滬亦屬呂姓(瓦硐呂姓),
伴滬分持於瓦硐呂姓、瓦硐方姓、瓦硐許姓,
月眉滬則屬瓦硐許姓、瓦硐黃姓、瓦硐方姓,水仔尾滬屬瓦硐張姓,
瓦硐村大滬則集中於瓦硐方姓、瓦硐吳姓、瓦硐張姓之手。目前雖漁源枯竭,石滬漁業沒落,
瓦硐村石滬中除大滬尾滬稍有倒塌外,其餘則尚保持完好,亦有人
巡滬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