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分類石滬群  
正中間為通梁村瀨口滬,右方為通梁村瀨腰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
瀨口

Lōa-kháu

石滬健康度

 369 / 208 
澎湖的石滬
紅甘丁香柔魚
規格資訊
石滬總長|55公尺( 266座 ⁄ 第259名 )

通梁村之瀨口滬為一口弧形滬,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8年6月13日(農曆4月30日,天氣晴,無風)親自前往踏查記錄,發現瀨口滬的滬體幾近崩塌,僅勉強看得出形體。至於石滬詳細沒落原因,尚需擇日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。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通梁村為白沙鄉最西邊的一個村,三面臨海,北岸因離村落較遠,由後寮村盤踞建滬,故通梁村的石滬大都建造於村西側、村南側的海域。通梁石滬大多建於清朝時代單滬房石滬22口,弧形石堤11口,合計33口,為澎湖縣石滬總數第三的大村。
-
村民俗稱的內港係指三十人公廟的澎湖內灣海域,在此海域內共有通梁村民建造的7口滬,與後寮村的3口滬,瓦硐的北面3口滬各據地盤、相擁相依。南面海即通梁活動中心以南的海域,由北而南縱列相隨計有6口。跨海大橋沿線下方,包括大礁、連礁附近共有11口,均在建橋時全毀。另外在通樑龜山南北附近計有9口,多屬於鄭氏家族(通梁鄭姓)。
-
建滬時,由親戚或好友集資合力興工,每人負責一段,修滬時,各人負責自己的部份,巡滬時,按持股份數每人一日照輪,漁獲以丁香、竹午(紅甘)、柔魚為主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周圍石滬資訊|
Nearby Stoneweir(s)
通梁村瀨口滬。
影像分類石滬  
通梁村瀨口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左為通梁村瀨口滬,右為通梁村無名滬(1)。
影像分類石滬群  
左為通梁村瀨口滬,右為通梁村無名滬(1)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影像中共有三口石滬,左上為通梁村瀨腰滬,中間為通梁村瀨口滬,右下為通梁村無名滬(1)。
影像分類石滬群  
影像中共有三口石滬,左上為通梁村瀨腰滬,中間為通梁村瀨口滬,右下為通梁村無名滬(1)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下方為通梁村瀨口滬,上方為通梁村瀨腰滬。
影像分類石滬群  
下方為通梁村瀨口滬,上方為通梁村瀨腰滬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