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分類未辨識石滬  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

No-Name Stone Weir of the Great Bridge (Trans-Oceanic Bridge)

石滬健康度

 369 / 208 
北10度東
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可能是單滬房石滬滬彎殘跡,根據離島出走團隊於2019年7月31日(農曆6月29日,天氣晴,無風)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跨海大橋無名滬(5)的滬體尚稱完整,但僅存左滬彎
-
1970年澎湖跨海大橋建成,位於通梁村大礁、連礁的多口石滬消失,但經離島出走工作室實際踏查與空拍,發現部分石滬還留有殘跡,只是難以辨認與核實名稱,故將原隸屬於通梁村的該區石滬,另新增歸類為跨海大橋無名滬。經比對大正四年(1915年)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石滬漁業免許,發現該處至少有以下六口石滬:大礁北腰滬、大礁南腰滬、牛角水滬、虎目滬連礁下滬連礁船仔垵滬。
-
未辨識石滬,是指無法被辨識與歸類之石滬,由離島出走工作室定義,符合以下三種情況之石滬便稱之為未辨識石滬。一,具有明顯石滬特徵之遺跡,未有過調查與文獻紀錄。二、具有明顯石滬特徵之遺跡,但難以與現有紀錄比對核實名稱,如:同一處石滬群數量過多,但紀錄有所缺漏或位置不夠精確等因素,導致無法一一核實個別石滬的名稱。三、明顯人為排列石塊之遺跡,但未有過調查與文獻紀錄或無法與現有紀錄比對核實名稱,如:原有石滬改建或未興建完成之石滬等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跨海大橋沿線下方,包括大礁、連礁附近共有11口石滬,均在建跨海大橋時全毀。(包括:砂滬、船仔彎滬、下滬北面滬、南面滬、北腰滬南腰滬虎目滬、南溝滬、牛角水滬、巷溝滬)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分類未辨識石滬  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分類未辨識石滬  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分類未辨識石滬  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分類未辨識石滬  
跨海大橋無名滬(5)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