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分類滬房  
此張影像為瓦硐村伴滬的左滬房構造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
滬房

The Pool

資訊位置
未指定
資訊新增
離島出走
閱讀時間
約2分

滬房又稱滬目。
-
滬房是在弧形滬的基礎概念上加入「滬門」構造,而延伸成為愛心的形狀。主要是為了有效縮小捕魚的作業範圍,類似「岸仔」構造,同時又因為「滬門」、「伸腳」、「滬彎」構造的多重引導,所以滬房也是魚群進入石滬最後所匯集的區域。
-
通常滬房的位置會建在淺水處(潮間帶)與深水處(深溝)的交界,以增加魚群入滬的可能性,因此滬房構造對於一口石滬的漁獲量影響甚鉅,所以也是在建造石滬或修復石滬時最需要優先考量位置、設計、完工的部分。
-
一口石滬可能因為地勢、退潮水流等因素,而開闢一個以上的滬房構造,目前澎湖有紀錄到一口石滬最多有三個滬房,本澎湖石滬資料庫所定義的左滬房與右滬房,是以退潮的水流方向為基準,在左邊為左滬房,右邊為右滬房,若是為複數滬房的石滬,則以退潮的水流方向為基準,由左至右,分別稱為滬房1、滬房2、滬房3,若滬房是相疊在一起(如七美鄉雙心石滬吉貝村蚵仔窟滬),則由內至外,分別稱為滬房1、滬房2、滬房3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滬房:石滬中弧形所拱出的部份,是入滬魚群最後麋集的地方,故選擇在水較深的位置建房,也是滬體最先完工的部份。大滬房長度在百米以上。
-
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
資訊聲音檔案|
Sound File(s)
此張影像為池西村滬目的滬房構造。
影像分類滬房  
此張影像為池西村滬目的滬房構造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
此張影像為瓦硐村伴滬的右滬房構造。
影像分類滬房  
此張影像為瓦硐村伴滬的右滬房構造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曾宥輯
此張影像為後寮村長岸尾滬的滬房構造。
影像分類滬房  
此張影像為後寮村長岸尾滬的滬房構造。
影像來源|離島出走。攝影人員|楊馥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