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衛里南培仔西滬為一口雙
滬房石滬。根據離島出走團隊進行空拍調查,發現
西衛里南培仔西滬的左
滬房、右
滬房尚稱完整,其餘滬體則是多有崩塌。未來將進行更詳盡的文史調查並前往與村民進行訪談記錄,期盼能為此石滬,留下更多相關的資訊與記錄。
-
內文編撰|離島出走工作室,2020
-
西衛里尖山腳北面的
大石鼻、東北方的
大央嶼附近有面積廣大的淺坪,珊瑚礁林立,又逢漲潮時由
小頭角、
蛇頭山流入的海水主流北向必經的活水帶,地理位置相當不錯。
西衛里人在此區共建了17個石滬,大部份集中在
大央嶼的北側、西側。17口石滬中,滬南滬、
磚廳角滬、
手巾寮滬、南培仔西滬等四口為雙
滬房石滬,其餘皆為
單滬房石滬。
弧形石堤缺如,就滬口數、滬體大小而言,規模都不算小。
-
西衛里石滬的股權大部份握於王姓(
西衛王姓)家族手中,吳姓(
西衛吳姓)、陳姓、薛姓(
西衛薛姓)、藍姓(
西衛藍姓)僅占少部份。股權除了逐代相傳小股增多外,也有因買賣易手,如滬南滬的股權即由王本轉售給吳存,舊滬亦在民國44年(西元1955年)王陣以200元代價轉售給陳讚,埕方滬、大石邊滬二口石滬則因婚嫁
入贅而持有股份。近數十年來,因石滬漁獲量大不如前,或毀於風災、拾螺者翻倒、
大倉村人盜取小窪滬的石材等諸多原因、石滬的功能既沒,其產權也沒有人再去計較。破滬則在砌好
滬房後沒有繼續再造
伸腳,是一口尚未完成的石滬。為了增加漁獲,大石邊滬內由王追先生利用珊瑚礁棚的石材堆築了25個鱠仔厝(石墩)以捕捉
石斑魚,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贛埕滬內。
-
滬南滬、小窪兩口滬在每年農曆10月10日水仙王生日時,
滬主會準備祭品拜滬,
手巾寮滬則在每年七月底拜滬,至民國80年(西元1991年)因漁獲量實在不佳而告終止。資訊引用|澎湖的石滬,洪國雄,1999